首页 资讯 正文

专栏丨“里斯本丸”沉没了,但人性之光永不沉没

体育正文 187 0

专栏丨“里斯本丸”沉没了,但人性之光永不沉没

专栏丨“里斯本丸”沉没了,但人性之光永不沉没

仲夏季节,大坝精神采访团队见到杨凤兰老人,她的(de)背已微微驼,双手也有些(yǒuxiē)颤抖,但那坚毅的眼神和从容的步伐,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(mèilì)。 老人这一辈子不易,从(cóng)大连到三门峡,从一个和美家庭到发生变故——丈夫英年早逝,一个女人工作和培养(péiyǎng)孩子两不误,孩子优秀和孙辈(sūnbèi)在发展,就是杨凤兰老人几十年的硕果。杨凤兰老人的乐观如同明亮太阳,让91岁(suì)的生命也散发出光芒。 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东北全境沦陷在日军的(de)(de)铁蹄之下,中国人民陷入了艰难的生活。东北的经济(jīngjì)受到极大的破坏,人们生活无着,日子艰难。1933年2月,杨凤兰就是在这样的动荡不安中,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贫民(pínmín)家庭里。 她是家中的老三,有两个(liǎnggè)姐姐,由于饥饿,都很瘦弱。日本鬼子不断清剿(qīngjiǎo)扫荡,苛捐杂税压得爸妈喘不过气来。后来,又有了一个(yígè)小妹妹,生活更加困苦,小凤兰在苦水中泡大,幼小的心灵充满对日本鬼子的痛恨(tònghèn)。 终于迎来了大连解放,12岁的杨凤兰手举小红旗,在载歌载舞的人群中蹦蹦跳跳(bèngbèngtiàotiào)地欢庆(huānqìng)大连获得新生。 1948年春季(chūnjì),初中毕业的杨凤兰进入护理学校学习,两年(liǎngnián)后报名参了军。那年,她17岁,正值花季,穿上挺拔的军装,亭亭玉立。 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,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始。杨凤兰被分配(fēnpèi)到东北军区辽宁旅大(dà)医院管理处第六(dìliù)战勤医院,当了一名护士。第六战勤医院作为后方医院,救治朝鲜战场上(shàng)受伤的志愿军战士。 运送(yùnsòng)受伤战士(zhànshì)的列车都(dōu)是(shì)晚上12点到达,每个车厢(chēxiāng)由指定医院负责。杨凤兰(yángfènglán)和战友用担架伤员,打开车厢门,里面一片呻吟声,躺在地上的伤员衣服上血迹斑斑,有的身受重伤没有(méiyǒu)了四肢,奄奄一息,有的断了胳膊断了腿,或头上缠着绷带,都在痛苦地呻吟。救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抬着伤病员,到了医院,为战士清洗伤口,先清创,当打开绷带时,有的战士伤口感染化脓,竟然生了蛆虫,他们要忍受什么样的痛苦?清创后,就是(jiùshì)手术。杨凤兰眼泪在眼圈打转,这些战士为了祖国,是在用自己的性命奋战。 第六(dìliù)战勤医院的(de)姑娘们(men)悉心地照顾着伤员们,除了换药、打针、发药任务,更多的是洗敷料,国家很困难(kùnnán),绷带和纱布换下来,必须二次使用。要清洗、晾晒,开水蒸煮消毒后,再次晾干,重复使用,伤员的洗脸刷牙大小便都由护士们帮助完成。伤员们都很年轻,中最小的只有17岁,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有力,每一个人(rén)都是铁(tiě)一样的汉子。姑娘们面对这些最可爱的人,年纪小的叫(jiào)“弟弟”,年长(niánzhǎng)的叫“哥哥”。杨凤兰每天在受伤的战士之中,她甘心情愿地为伤员们付出,感觉很值得,姑娘们从(cóng)志愿军战士身上,感受到了勇敢无畏,几年的救治经历,杨凤兰成长起来,她在部队荣立三等功2次,二等功1次,多次获得先进称号(chēnghào)。 杨凤兰(yángfènglán)(右)和朋友们 1953年7月,抗美援朝战争(kàngměiyuáncháozhànzhēng)结束了,东北军区辽宁(liáoníng)旅大医院管理处第六战勤医院改为第三康复(kāngfù)医院,杨凤兰和战友们终于可以呼吸到没有硝烟的空气了。 三门峡大坝建设的(de)白衣天使 1956年6月,为服务黄河三门峡(sānménxiá)水利枢纽工程建设,国务院一纸命令,第三康复医院(yīyuàn)从辽宁旅大整体搬迁至(zhì)河南三门峡。杨凤兰跟随第三康复医院连夜开赴三门峡,几天几夜的颠簸,终于到达目的地会兴车站,大家不顾旅途颠簸,肚中饥饿,下火车就帮着前来接应的同志(tóngzhì),把医疗器械病床(bìngchuáng)医药抬下车,之后往大安的车上搬。 医院设立在(zài)大安村简陋的土坯房里,从辽宁旅大来的第三康复医院和原三门峡工区潼孟段办事处卫生所(wèishēngsuǒ)等医疗单位一起(yìqǐ),组建成黄河三门峡医院。 这些来(lái)自大城市的姑娘们是(shì)穿着布拉吉来的,可(kě)这里没有高楼大厦,也没有柏油马路。眼前是荒凉(huāngliáng)的山沟,是黄土和风沙,是黄土高坡,面对滔滔黄河,宿舍和诊室、病房都是简陋的土坯房。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,有人(yǒurén)内心瞬间充满了失落。原本在现代化的都市,如今却来到破败的乡村小镇,黄土飞扬的道路,低矮的土房子,以及那些似乎还停留在二十世纪(èrshíshìjì)的生活方式,都与心中的期待形成(xíngchéng)鲜明的对比。杨凤兰情绪不高,有些低沉。 院长王义泰和副院长肖来信带领大家学习,建三门峡大坝是个伟大的任务,为(wèi)治理黄河水害,这里是艰苦,可比起志愿军战士舍了生命上战场(zhànchǎng),这算得了什么(shénme)?!当然(dāngrán)还是(háishì)有人离开了,当了逃兵。杨凤兰和几个女同志分配在内科当护士,主治医生毛恒福,50多岁,为人和气,平易近人。 前来(lái)看病的外国专家、工程技术人(rén)员和工人,口音不同,装束不同,但(dàn)有一点相同,都(dōu)是在人民日报“全国都来支援三门峡啊!”社论召唤下,响应国家号召从天南地北来支援三门峡工程的。三门峡人精神抖擞,眼睛放光,虽然这里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,但人们却拥有一种(yīzhǒng)纯朴和真诚的品质,这些感染着杨凤兰和医务人员。 随着全国各地的工人(gōngrén)陆续到来,1957年4月13日,大坝(dàbà)正式开工,小小的大安沸腾了。 杨凤兰去(qù)工地一线,看到工人们冒着(zhe)酷暑严寒开山劈沟,在湍急的(de)黄河水上架桥。很多女工像男人一样,开机器、挖淤泥。工地上经常有受伤的人,还有出事故牺牲了(le)人。杨凤兰被感动着鼓舞着,工作安心又勤奋,受到大家的赞扬。 年轻人到了谈婚论嫁的(de)年龄,就有好心人说媒。有几次,主治毛恒福(音)医生对杨凤兰提起青年医生郭永跃(guōyǒngyuè),说豫北医专(新乡医学院(yīxuéyuàn)前身)毕业的郭永跃是卫辉人,相貌堂堂,工作(gōngzuò)认真负责,挺不错,这个年轻人很踏实(tàshí),可以托付终身。杨凤兰不以为然,因为家人来信告知,等她回大连相亲。 杨凤兰和郭永跃在科里(kēlǐ)是低头不见抬头见,杨凤兰就是憋着不肯和他说话。一天(yītiān),科里安排他二人去工地(gōngdì)巡诊,从大安到(dào)史家滩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,她不和郭医生并肩走,只是远远地跟在后面。巡诊一天,两人也没有说一句话。 几个月后的一天(yītiān),毛恒福(音)医生递给她(tā)一张郭永跃的照片,再次热心地撮合二人处对象,并让她把照片寄回家征求爸妈意见。 杨凤兰把照片寄给爸妈,老人家来信完全同意,支持女儿在三门峡成家。杨凤兰与郭永跃开始交往,了解到男方是贫苦家庭,父母离世(líshì),家中有哥哥(gēgē)嫂子。杨凤兰爱上了内向(nèixiàng)、脾气好、不善言谈的郭永跃,不久二人结婚了,郭永跃带着爱人(àirén)去(qù)开封旅游,并回卫辉老家见了他的哥哥嫂子。 随着工程进展,医疗服务网点增多,医院职工迅速(xùnsù)增加,在第三(dìsān)康复医院160人(rén)的基础上,到1956年(nián)底发展到235人。为(wèi)了适应工程局在三门峡市建设职工住宅区的发展需要,在市区和平路西段,1958年11月,一所主楼为“王”字形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,建筑面积11650平方米,设置10个病区,320张床位的医院大楼竣工。1958年,黄河三门峡医院从大安(dàān)迁至新城。 郭永跃和同学(tóngxué)们的毕业合影 单位给郭永跃(guōyǒngyuè)杨凤兰夫妻在和平路两口分配了一间半平房,他们的大女儿(nǚér)出生了,郭永跃给女儿取名郭杨泽维奇。父姓母姓之后,第三个字是(shì)毛泽东的泽,名字维奇。第二年儿子郭天祥出生了,这个小家庭美满幸福、儿女双全。丈夫(zhàngfū)郭永跃医术精湛,经常去工地,妻子生孩子时他都(dōu)不在身边。因为妻子的体贴能干,小家其乐融融。丈夫喜欢(xǐhuān)乐器,用二胡演奏豫剧有模有样。 在外科一个早会上,杨凤兰(yángfènglán)(yángfènglán)大胆地指出外科副主任处理问题(wèntí)的错误,她不是资深护士,也不是护士长,作为普通护士公开指责科室领导,全科都为她捏了(le)一把汗。好在那位副主任很有水平,并没有难为她,接受了她的批评,杨凤兰的正直(zhèngzhí)、敢说真话一下子在全院出了名。杨凤兰在内科、外科、传染科、骨科都工作过,后被提拔为护士长。丈夫(zhàngfū)郭永跃业务技术提高很快,成为科室骨干。两个孩子渐渐(jiànjiàn)长大,幼儿园毕业上了小学,成绩优良。 1964年,工地的保健站大概有五个:一“进口(jìnkǒu)保建站”,在大坝(dàbà)右岸,遥对着中流砥柱石;二“出口保健站”,在大坝左岸,两个导流洞边上;三“坝顶保健站”,在大坝上面,为坝前拦污栅清淤的工人服务(fúwù);四“拌和厂保健站”,在钢桥(gāngqiáo)河南一侧坡上;五“二队卫生所”,在史家(shǐjiā)滩火车站坡上的局办公楼处。 那年,河医大毕业生申志勇到黄河医院实习(shíxí),内科主任是承锡玉主治医师(zhǔzhìyīshī),副主任是王善麟主治医师,郭永跃、宋光远和张医生分别杨凤兰任内科组长。申志勇在传染病房实习半月(bànyuè),是郭永跃医生带他(tā),手把手教会他腰穿,还有伤寒诊断(zhěnduàn)等,这些技能在申志勇从医后(yīhòu)发挥作用。申志勇清楚地记得,郭永跃医生还把自己的工作笔记本让他看,受益匪浅,申志勇始终称郭永跃医生为老师。 那时,郭永跃医生经常被局领导叫去看病(kànbìng)诊病咨询,工程局革委会(géwěihuì)主任党若平是省里派来(lái)的干部,来之前是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,就曾经请郭医生为他看病。 1968年春(niánchūn),郭永跃头部隐隐作痛,他并未在意,不久疼痛加重,痛起来满头冒汗,妻子催促他去检查,竟诊断为(wèi)脑瘤。 真是(zhēnshì)晴天霹雳,杨凤兰顿感天旋地转。 院长和同志们得知病情,纷纷前来看望,院领导特批杨凤兰陪护郭永跃去北京(běijīng)宣武医院住院治疗。夫妻放心不下两个孩子,把他们转学(zhuǎnxué)到北京西城区香厂路小学(xiǎoxué)读书。这样(zhèyàng),杨凤兰一边照顾住院治疗的丈夫,一边照顾孩子。 在丈夫治病的三年(sānnián)时间里,女儿(nǚér)在学校(xuéxiào)表现出特有的艺术天赋,当时中央芭蕾舞团来到基层搞培训,女儿经过一年训练,被录取,不久又被海政文工团录取,杨凤兰想到病重的丈夫随时要见(jiàn)孩子,没有让女儿去文艺团体。 医院最终未能挽回郭永跃(guōyǒngyuè)的生命,带着对妻子儿女的疼爱,他离开(líkāi)了人世,年仅38岁,那是1971年6月。 杨凤兰哭倒在(zài)丈夫身前。 安葬(ānzàng)了丈夫,杨凤兰带着一对儿女回到三门峡。医院(yīyuàn)的领导和(hé)同事乔德文、刘宝珍、王槐等来安慰她。面对丧偶之痛,杨凤兰深陷悲伤之中,感觉整个世界都崩溃了。“空荡荡的屋子里,只有我和孩子(háizi),我的天塌(tiāntā)了,心空的,家空的,世界也是空的,你走了,扔下我和两个孩子该怎么办?” 杨凤兰因悲伤过度病倒(bìngdào)了,看着儿女,她想起丈夫病危时说(shíshuō)的话,“两个孩子如果没有了爸爸,她们还有妈妈……”我不能倒下!丈夫去(qù)了,我还有一双可爱的宝贝,他们需要我啊! 虽然日复一日地面对失去的(de)痛苦,杨凤兰只有一条路可走:揩干眼泪(yǎnlèi),挺起胸膛。她努力从悲痛(bēitòng)中(zhōng)走出来,让孩子看到自己积极面对生活的一面。她的工作劲头比(bǐ)以前更大了,失去丈夫,工作就是她的魂,孩子就是她的命!她要一心一意把儿女养大,培育成才,报答丈夫和社会。 她每天早早起床,做好饭,把孩子们叫起来(qǐlái)洗脸吃饭,把姐弟二人(èrrén)送到学校,再回家简单吃两口,匆匆上班。 杨凤兰当时工资不高,每个月的(de)四十多(sìshíduō)块钱她都精打细算,孩子们正长身体,不能在吃(chī)的上亏待孩子。工资不够,往往(wǎngwǎng)这个月等不到下个月发工资,她只能(zhǐnéng)借。3元2元,甚至还借5毛8毛,记得她向梁阴杰、乔德文、刘宝珍等同事借过钱,还借过量仪厂一个亲戚的。每个月,杨凤兰细心地把借款记在笔记本上,一张张密密麻麻记录着被借人的名字和数额(shùé)。工资一发,立马偿还。先(xiān)借的,先还;后借的,后还。先还最早借的,挨次偿还。 有(yǒu)的同事们看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不容易,愿意帮她。梁阴杰、乔德文都表示过,不必还了。有骨气有自尊的杨凤兰说:“好借好还,再借不难,不让还,以后我就不借你们的钱了。”对方(duìfāng)只得收下(shōuxià)。 曾经多次,同事和朋友看杨凤兰带两个孩子不容易,热心地给她介绍对象,也有单身男人表达(biǎodá)(biǎodá)和她结婚的(de)意愿(yìyuàn)。一个军分区的政委在热心人的带领下,找到杨凤兰,表达心意,被她果断拒绝,类似的事情发生多次。 丈夫离世时杨凤兰38岁,她把孩子(háizi)看成自己(zìjǐ)的(de)全部,为了孩子自己可以变身为(shēnwèi)超人,为了孩子可以忍受所有的委屈和不满。当她想到再结婚的时候,就会有各种顾虑,害怕孩子不能被再婚的男人接受,害怕孩子因为(yīnwèi)再婚的原因受委屈。她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好心人的介绍,从(cóng)1971年到1988年退休。将近二十年的坚持,有多少女人能做到?对于生活,她已经有能力,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了。 一年又一年过去(guòqù),苦尽甘来。 女儿郭维奇(wéiqí)(右)参加文博城模特队和“梦飞”合唱团 女儿(nǚér)1977年参加工作后,主动帮妈妈偿还债务。1980年女儿卫校毕业,继承了父母的事业,在(zài)黄河医院当了一名(yīmíng)内科护士。女儿自学高护(gāohù)专业,工作成绩突出,任外西护士长,儿科(érkē)护士长、1992年入党,之后在上海第二军医大进修,1997年3月——2006年2月任黄河医院护理部副主任(zhǔrèn)。青出于蓝胜于蓝,杨凤兰很欣慰。 儿子郭天祥18岁参军,转业(zhuǎnyè)后分配在二印上班。 女儿和儿子皆不负母亲的(de)教育培养,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投身艺术,他们继承了父亲的文艺基因,女儿喜好唱歌、舞蹈和主持,儿子擅长小号长号小提琴和萨克斯(sàkèsī),成为单位的艺术人才(réncái),为父亲和母亲争了光,为社会做贡献,现均退休(tuìxiū)。 杨凤兰老人(lǎorén)是生活的勇士,坚韧和乐观面对一切困难;这是人生的圆满,她用智慧(zhìhuì)和毅力展现生命的价值。 作者简介:李卢芹,女,汉族,大学(dàxué)文化(wénhuà),河南省(hénánshěng)作协会员,卢氏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,退休于卢氏县医药公司。《鸭绿江》函授创作中心第九期学员(xuéyuán)。《奔流》文学院研修班第七期学员。著有长篇言情小说《追梦》《圆梦》《多面人生•路(lù)》,2019年荣获三门峡市“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(chéngguǒjiǎng)。2020年被卢氏作家协会(zuòjiāxiéhuì)评为优秀作家。2021年参加第八届“相约北京”全国文学艺术诗词大赛,荣获全国文艺先锋人物。2021年中篇小说《使命》向建党100周年献礼,在当代杂志第11期发表(fābiǎo)。作品曾(céng)在《明珠》《洛神》《三门峡日报》《中国检察风云》等刊发表,共(gòng)创作诗词、散文、游记等300余万字。
专栏丨“里斯本丸”沉没了,但人性之光永不沉没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